繼LV表示不會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繼續(xù)開店后,近日有消息稱Gucci也宣布放緩在中國的發(fā)展原計劃,而英國老牌博柏利和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的歷峰(Richemont)都聲稱要放緩在中國的擴張。
近年來,國際頂級品牌在大陸市場熱銷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力。然而,伴隨著富裕群體消費行為漸入理性,奢侈品牌孤注一擲的高價戰(zhàn)略正面臨轉型考驗。而此時沉默良久的民族高端品牌能否適時介入并分食厚利,值得業(yè)界高度關注。
目前奢侈品早已逾越出單純消費的概念,成為社會地位、價值品位以及個性消費的一種標簽,這使奢侈品的定價以維護品牌市場形象為首要原則。恰因為此,國際奢侈品牌進入大陸市場雖歷時不長,但卻一路高歌猛進,創(chuàng)下了每年30%左右的復合增長率。不過,有調查顯示,歐美成熟市場的消費者重復購買同一品牌的商品比例為87%,中國則僅為26%,反映尚處于“花心期”的中國消費者,品牌忠誠度偏低,對奢侈品的品牌內涵及價值定位體驗有限,更傾向于通過價格定位標榜財富地位,進行跟風式消費。正是在這種“愈漲愈買”消費心理的充斥下,慫恿了各大奢侈品牌競相掀起漲價潮,并冷眼俯視著趨之若鶩的消費者,如Prada、LV、Gucci和Burberry等奢侈品牌選擇高價策略,旗下產品在大陸貨柜上往往以高出歐美市場三分之一的身價示人。
然而,奢侈品牌在大陸市場的高價策略正走向末路。如在春節(jié)前后一個月里,中國人境外奢侈品消費累計達85億美元,比去年的72億美元增長了18%;而內地奢侈品消費總額僅8。3億美元,相比去年春節(jié)17。5億美元少了9。2億美元,銷售額下跌53%,為5年來最低。國人奢侈品消費“外熱內冷”預示著,國內消費心理逐漸回歸成熟與理性,消費者對奢侈品款式、服務的要求正在提高,消費正由炫耀性向品味認知轉變。如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厭倦鋪天蓋地的LOGO攻勢,開始表現(xiàn)出對具有獨特性和內斂特質奢侈品的喜愛。這倒逼奢侈品牌摒棄傲慢心態(tài),從設計、個性與文化內涵等方面著手培育小眾高端群體,即從專賣店、旗艦店再到沙龍和“品牌之家”,奢侈品牌在中國大陸的服務開始悄然升級,“愛馬仕之家”、“登喜路之家”等接連駐足上海。
國人消費意識漸趨理性,也為優(yōu)質民族品牌的提振打開了一扇機遇之門。一些沉寂已久的國內老字號品牌,在歷經與國際頂級大品牌“同質不同價”的尷尬境遇后,如今面臨著開創(chuàng)自身專屬市場需求的契機,如曾經被視為“老土”的紅底白條回力球鞋,數(shù)年前因重新包裝而廣受追捧,并在歐美地區(qū)甚至受到瘋搶,價格比國內翻升了25倍,反映外資奢侈品壟斷國內高端消費市場的格局并非牢不可破。當然,民族品牌欲與國際大品牌比肩,還需從學習效仿做起,在技術、研發(fā)和管理能力方面苦練內功,繼而尋求在產品附加值方面的突破。
|
|
|
|
|
|